不是倚靠勢力、不是倚靠才能、乃是倚靠我的靈、方能成事。

——撒迦利亞書4:6

2017宣教季刊第二季


發佈日期:2018/05/30
  • 分享至:

差傳:

由自我轉向神

   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富裕安定的環境,縱使已經是非常豐富,反而我們没有因此而滿足,更使我們越來越注意自己的權利和好處。所以,我們的禱告往往是為我們的身體健康、我們的工作、我們兒女學業及成長、我們的家人...,所謂屬靈一些,就是為我們的教會、我們的聚會、我們教會的需要...等。不是這些不重要,而我們要想一想 ~這是否神所最關心的。 ~得了這些我們所求的,我們是否就感到满足 ~這些事對我們、我們的家、我們的教會是否最重要且不可或缺。

    差傳宣教看來不是我們、我們的家、我們的教會最大的需要,可能也不是最重要的事工。但為什麽我們還要付十足的代價做一些不是我們的事,因為 ~這是神的心意,是神最關心的 ~當我們行神心意,其他的祂會豐富供應我們 ~若没有福音,我們就是得全世界而面對死亡也是枉然,這也是世上每一個人最大的需要。 可能你過去只關心自己、自己的家、自己的教會...。但今天,我邀請你和我一起反省,關心神對你和我的人生旨意,開始思想:

 ~對主的献身

 ~對福音未得之民的心意

 ~對金錢的運用

藍中港牧師


冀兄姊來港參加短宣隊協助社區事工

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   感謝神!旺角堂在最兩、三年有很多學生來到參加教會舉辦的不同服務或活動,這些學生均來自基層家庭,當中大部分小朋友都是新移民。他們初到香港,有許多事情需要學習和適應,包括面對生活環境改變、文化差異、學業困難等,旺角堂希望配合需要,開展了不同的服務,例如:中小學功輔班、新來港適應課、英文小組、情緒支援小組等。
    另一方面,透過社區服事,我們也讓小朋友認識神。我們相信要改變跨代貧窮的狀況,孩子們必須好好學習,但對這新來港的學生們來說,他們對面其中一大困難,就是學習英語時跟不上,因國內與香港兩地英語水平有一大段距離!教會希望能在這方面投放更多資源,解決他們學習上的困難,建立其自信。因此,教會期望開辦「一對一英文課」,以及在暑假期間舉辦「英文生活營」。但現時旺角堂面對著人手不足的問題!澳門兄姊若在教育孩童有感動和負擔,你們可以作出回應,參加今年總堂五、六月期間舉辦的「香港堂短宣隊」,著此協助我們日常的社區服侍工作,或者在暑假期間在旺角堂協助「暑期英文生活營」。

    「凡為我名接待這小孩子的,就是接待我;凡接待我的,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;你們中間最小的,他便為大。」(路加福音9:48)

      旺角宣道堂  

 陳淑娟傳道


獻身中華搶救靈魂的小婦人

 

    艾偉德(Gladys Aylward)是一位英國獨立女傳教士,被稱為「小婦人」,她在中國傳教的經歷在西方廣為人知。1902年2月24日,艾偉德生於英國倫敦一個工人階級家庭,父親是一名郵差。早年未受太多教育,貧窮的她自小便於別人家中作工人。
艾偉德年輕時,信主後深受感動,並希望到中國宣教。她在中國內地會倫敦辦事處報名作宣教士,但接受一個學期培訓後,因考試失敗被逼退學。她沒有因此而打消到中國宣教之熱情,在一次聚會中聽說中國衛理會一位老宣教士珍妮,正尋找接班人,便決定自資到中國。
 

   出身基層的艾偉德,從打工得來微薄資金,於1930年10月18日自英國隻身出發,花費了所有積蓄,以乘船和火車方式,穿越蘇聯、途中幾乎被拘留,後又取道日本,最終到達中國天津、北京,然後又長途跋涉到達山西陽城縣,接替年老的衛理會宣教士珍妮‧勞生(Jeannie Lawson)。在陽城,艾偉德創立了「八福客棧」用於傳教;接受當地的道尹(民國時期的官名)請求,幫助婦女放腳;協助平息當地監獄騷亂;收養許多孤兒等。她於1936年加入中國籍。
  

    抗日戰爭爆發後,該地區被日軍侵佔,宣教團體保持中立,艾偉德厭惡日軍暴行,幫助救治中國難民和傷員,並將日軍行蹤通知中國方面。1940年,她率領94名兒童經過數十天艱苦的步行,安全到達西安後,並昏倒入院,醫生發現她不單受槍傷,更有嚴重的肺炎、高燒、營養不良、傷寒,能活著是個神蹟。後在陝西、甘肅、四川等地傳教。
1949年,艾偉德回到英國家鄉,英國廣播公司的Alan Burgess將她的經歷寫成《小婦人》(The Small Woman)一書。1953年,她往中國的申請被拒,轉往台灣,開展宣教和孤兒的教育工作,於1970年在台灣逝世,終年68嵗,按其遺願,她的墳墓朝向中國大陸,以示她永遠懷念中國人民。




 
瀏覽次數:1214


回最頂